朝廷空了,東漢亡了延熹六年(163年),剛過而立之年的漢桓帝又一次外出游獵,馬蹄踏遍了函谷關、上林苑等地。興盡回朝后,大臣陳蕃就呈上一封諫書,大意是說,國家現(xiàn)有“三空之厄”,皇上不應這么貪圖享樂、勞民傷財。
可是,做官是個好差事,官員倒下一個,立馬就頂上一個。沒多久,各衙門上班的人又多了起來。表面看來,朝廷跟原先沒有什么兩樣。但事實上,頂上的人以濫竽充數(shù)者居多,其中不少“南郭先生”都是由閹人推薦的。閹人在倒梁行動中出了大力,被桓帝當成心腹看待,眼下他們薦人當官,那是一薦一個準兒。雖然桓帝也曾下發(fā)文件,從全國各地征召人才人京填補空缺,但朝廷亂成這個樣子,阿貓阿狗都能當官,真正的人才哪肯屈就?幾年下來,新進官員們習慣了上班品茗、聊天、看報紙,真正能辦事的人少之又少。整個政界人浮于事、蠅營狗茍,就形成為“朝廷空”的局面。
盡管如此,當年桓帝鏟除臭名昭著的梁冀一黨,確實大快人心。而且,朝廷查抄梁冀產(chǎn)業(yè)后變賣,使國庫新增30多億錢財。桓帝一高興,下令減收當年全國租稅的一半,還把梁冀的田園分給百姓耕種, “百姓莫不稱慶”。這是桓帝一生最燦爛的時候,但他之所以如此大方,當然是因為他自個兒不差錢,可為什么剛過幾年,朝廷就到了“倉庫空”這個地步呢?
答案很簡樸:花消太大。除了日常開銷外,桓帝朝有兩項支出遠遠超過前代,一是犒賞閹人,二是供養(yǎng)后妃。桓帝的后宮不是一般地充實,有權有勢的太監(jiān)就有一大堆,后官美人更達到創(chuàng)記錄的五六千人,加上供其使喚的妻子子、丫頭們,人數(shù)近兩萬人。這些人都是純消費者,每日的花消就是個天文數(shù)字。有些大臣看不下去,請求控制宮女數(shù)量。但桓帝就是不聽。這樣一來,倉庫里就是裝著金山銀山也不夠花。
桓帝的倉庫空了,他又不肯省著點花,錢從哪兒弄去?只能從老百姓兜里掏了。許多農(nóng)民交完稅,連購買農(nóng)具和種子的錢都沒剩幾個,再加上社會動蕩,朝廷遍及征用勞動力服兵役、徭役,甚至桓帝游獵,還要有人義務為他驅趕禽獸、開拓道路。農(nóng)戶既缺資金、又缺勞力,向官員求告吧,衙門太大,冗員太多,誰都不管。長期下去,農(nóng)田疏落, “野外空”也就在所難免了。
|